近日,原州法院通过审判与执行部门高效联动、协同发力,成功化解一起“复合型”执行案件,最终促使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就原债务履行及人身损害赔偿达成一揽子和解协议,双方矛盾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申请执行人虎某与被执行人马某因民间借贷纠纷诉至法院。案件生效后,因马某未履行还款义务,虎某向原州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立案后,虎某向马某私自催要欠款过程中将马某打伤。马某又将虎某告至原州法院城郊法庭,要求虎某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至此,双方矛盾激化,关系剑拔弩张。原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人虎某,在新案中成为了被告;原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马某,则成为了原告。案件性质从单一的债权执行,转变为债权执行与侵权责任交织的复杂纠纷。
面对这一“案生案”的复杂局面,若审判与执行部门各自处理,不仅会造成司法资源浪费,还可能因判决与执行衔接不畅导致矛盾进一步升级,为此我院立即启动两部门联动机制:信息共享,精准把脉。执行局干警与城郊法庭法官第一时间进行案情对接。执行局干警全面介绍了原债务的执行情况、双方矛盾焦点;城郊法庭法官则通报了健康权纠纷的损害后果及马某的诉请。两部门共同研判,一致认为单纯就案办案无法根除矛盾,必须将两案“捆绑”处理,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协同调解,双向施力。两部门法官共同约见双方当事人,采取“背对背”与“面对面”相结合的调解方式。一方面,法官向虎某释明不当讨债行为的违法性及必须承担的侵权法律责任,严肃批评其以违法方式维权的错误行为;另一方面,执行局干警向马某说明其作为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定义务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寻求共识,设计方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两部门法官引导双方认清“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局面。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双向履行”的和解方案:虎某就其不当催债行为向马某赔礼道歉,并当场支付人身损害赔偿款;马某则同意以其获得的赔偿款直接抵扣部分欠款,并当场履行剩余全部债务。
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现场签署和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马某向我院撤回了健康权纠纷的起诉,虎某也就原执行案件申请结案。两起相互关联的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摒弃前嫌,握手言和。(通讯员 马宁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