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在合同上签了个字,钱又不是我用的,为什么要我承担责任?”当事人张某不解地问。
张某和王某是多年好朋友,关系一直不错,王某因做生意缺少资金准备向银行借款10万元,银行要求提供担保,王某找到张某要求帮忙,张某心想不过就是签个字,帮忙将款借出来,就快速的答应了王某。在担保合同上签字的时候,张某甚至未查看合同内容,就草草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来,王某因生意亏损无力偿还借款,银行将张某和王某告上法庭。最终,法院依据合同约定,在判决由王某还本付息的同时,由张某对王某的借款本金和利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张某万万没想到,因自己的一个签名,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生活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在法院受理的大量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当中,张某的案例绝非个例,很多担保人都和张某一样,对担保的法律后果毫无认识。担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从法律层面来讲,担保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当你在担保合同上签字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为债务人的债务提供了保障。一旦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就有权依据担保合同要求担保人承担责任。
【法官提醒】担保绝不是简单的签个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法律责任。在决定为他人提供担保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首先,要充分了解债务人的经济状况、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确保债务人有足够的能力偿还债务;其次,要仔细阅读担保合同的每一项条款,明白自己承担的担保责任方式和范围,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咨询清楚;最后,千万不要出于情面或一时冲动就盲目签字,要知道,一旦签字,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通讯员 马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