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原州区人民法院城郊法庭联动辖区内彭堡镇中河乡政府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创新加强诉源治理工作,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案件增量,在诉源治理工作上取得初步成效,对维护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截至目前,成功调解了126起各类矛盾纠纷案件,涉案金额300余万元,案件类型涉及婚姻家庭、买卖合同、民间借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侵权、劳务合同等纠纷。
建立联动协作“朋友圈” 形成治理合力
2023年6月,在原州区人民法院城郊法庭调解室里,三起共计涉及30万余元的劳务合同纠纷案件,经过法官有效介入,只花了半天时间就调处成功。城郊法庭将增长数量最多的6类民事案件确定为诉前矛盾化解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诉调对接,同主要案件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基层组织等加强对接,形成沟通会商、信息共享、协同处置的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
城郊法庭负责人闫儒红介绍:2023年上半年,法庭开展诉调对接工作,诉前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践行“1+1+3”诉源治理联动协作机制,共同探索打造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诉源治理“生态圈”。
强化法庭建设 筑牢“家门口解纷阵地”
原州区人民法院历来重视人民法庭建设,让人民法庭成为化解矛盾纠纷、处置基层“杂症”的有力阵地。日前,城郊法庭在彭堡镇冷粮蔬菜基地设立首个“家门口法庭”。秉持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法庭司法服务跟进到哪里的理念,通过将法庭移步到产业园区前沿,努力做到“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解纷、一次性了结”。
前不久,在广州打工的李某通过网上立案平台,向原州区人民法院城郊法庭提交诉讼材料,要求肖某支付货款3.6万元。法庭法官第一时间通过“家门口法庭”向当事人释法明理,督促被告及时支付货款。被告最终签署分期履行还款协议。鉴于被告的当场支付了首期协议还款,原告决定撤回起诉,这场纠纷经过一个下午的调解终结在诉前。
“家门口法庭”是城郊法庭探索推行服务产业的新工作模式。在涉产业纠纷化解中,法庭组建了专门合议庭审理涉产业案件,与熟悉当地产业的 “专家型”人民陪审员一起,为产业园区纠纷提供专业咨询,给案件的审理增添专业视角。自该模式推行以来,城郊法庭办理的涉产业纠纷非诉解决比例明显提高,涉产业案件平均办理周期大为缩短。
依托“在线调解平台” 提升多元解纷质效
“谢谢法官,真的没想到,我们的矛盾纠纷不用到法院也很快得到了解决,减少了很多往返和奔波。”原告石某对案件承办法官及时调解纠纷表达了感谢。
这是2023年3月城郊法庭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成功远程调解的一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案。被告田某在外地打工无法及时到庭参加诉讼,而原告石某到法院领取应诉材料时请求尽快开庭审理。为解决这一实际难题,在征求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承办法官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组织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在平台上,承办法官担任调解员,通过手机App视频呼叫双方当事人参与视频调解,形成三方在线实时调解,并在线签订调解协议。经过调解员耐心调解,最终原告石某与被告田某自愿就离婚后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支付孩子抚养费等问题达成一致协议。承办法官介绍,调解平台依靠专业人员配置,可以有效化解当事人矛盾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审判资源。
城郊法庭借助“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线上调解优势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之中,引导当事人选择线上调解,为群众提供多样化解纷渠道和丰富的调解资源,解纷效率提高、司法成本降低。
原州区人民法院院长李全德说:彭堡镇作为冷凉蔬菜的重要产地,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菜篮子”,原州法院城郊法庭通过将“法庭”搬至“家门口“,立足大局,贴近实际,让“小切口”发挥“大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业产业良性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使当地产业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有效减轻产业诉讼当事人诉累。今后城郊法庭将进一步对辖区产业发展、老百姓矛盾的化解做好全程服务,精准对接冷凉蔬菜产业司法需求,加强全链条司法指导,让司法助力的每一份努力都化作产业发展的力量。(通讯员 马小宁)